展览评论

展览评论

美术观察丨阴澍雨:时代生活的中国言说方式——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纵览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0/1/16 16:04:26

内容摘要: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作品题材内容广泛,展览借助新媒体新传播手段让展览更亲民。此次中国画展览反映出两条路径,一条是对传统语汇、传统技法的研究运用,另一条是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然而,中国画的发展经历千年传承,形成了以笔墨为核心的绘画语言体系,这是中国画所独有的。不管中国画的形态如何延展转化,都不应该离开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方式。

关键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中国画  题材  写意绘画  抄袭




2019年9月26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省美术馆开幕。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最终有1184件参与复评,其中人物画作品606件,山水、花鸟画作品578件。经过严格评选,中国画展区共遴选出604件入选作品,其中,进京作品88件(含获奖提名作品12件)。李玉旺的《使命》,李恩成的《芳华》,陈治、武欣的《尖峰食刻》分别获得本届美展的金、银、铜奖。本次展览的参与度非常广泛,作者群也非常丰富,总体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类型的创作人才都被吸引到此次展览之中,既有老作者,又有新面孔。近些年在中国画领域涌现出的“新工笔”“新水墨”青年画家也都参与其中,丰富了美展作品的类型。山东作为展览承办方,又是美术大省、中国画大省,不仅入选作品数量多、质量高,而且通过精心的规划、严密的组织,使展览呈现出宏大的中国气象与时代精神,为广大美术爱好者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qq图片20200116160519.png

李恩成(山东)  芳华  中国画  180×180厘米  2019


一、多彩的时代画卷与社会生活图景

本届展览作品题材内容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宏大叙事的主题创作,又有充满温情的社会生活场景;既有表现“一带一路”“高铁”“天眼”的时代画卷,又有表现“山花野卉”“草木山川”的自然情致,还有“后厨”“二维码付款”等社会生活图景。展览的作品立足当下,弘扬中国精神,从内容来看,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表现方法来看,力图回到中国画本体语言的表达,用中国的言说方式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传递中国的时代风貌。在研讨会上,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指出,此次展览大多数作者有一个博大的国家情怀,而非停留在自我的小趣味。所以本届中国画展从整体上来看表现出了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描写了今天中华民族在复兴过程中的崭新状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主编牛克诚表示,与五年前的上届全国美展相比,中国画的外部环境和生态在发生改变。当代艺术热潮在逐步减退,中国的发展真正确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在全球视野中,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贡献中国的文化力量。此次中国画展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对丰厚传统的当代性展示,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这才是中国艺术当代性的体现。

展出作品中,大幅面的主题创作依然占据了展览的主流位置,传统风格的山水、花鸟作品占的比重相对较少,这也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新的题材可以使中国画紧扣时代主题,与今天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传统山水、花鸟题材中的自然山川、草木并没有随着时代变迁发生改变,但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它依然存在,依然有生命力,依然与生活发生关联,因为寄寓在这些传统题材中的,是当代人的精神情感。题材的演进与创新并不是中国画发展的全部,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的传统中国画题材不应该缺失。题材不会过时,但需要新的表达方式。致力于新题材挖掘、表现的同时,传统题材的表现也应引起创作者更多关注。

二、新的传播手段带来空前的社会影响

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当日下午召开“中国画发展高峰论坛”,专家云集,就中国画的当代发展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反映出当代理论家对中国画创作的深度关切与思考。“溯源——历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文献展”同时展出,通过对1949年以来历届全国美展的梳理,全面展现全国美展的历史面貌和史料文献,使观众更为全面地了解历届全国美展的发展,进一步感受中国美术事业砥砺前行、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


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主办方,精心策划的这些传播方式将主办方、艺术家、展览、受众联结在一起,并产生有效的互动。本次展览由中国文艺网为开幕式、参展作品导览、研讨会进行直播。中国美协约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吕品田现场为观众进行作品导览,现场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作品的二维码收听作者的解读,这些传播手段拉近了作品与受众的距离,使展览得到更好推广。新媒体、新传播手段让中国美术家协会更接地气,同时更加彰显出其权威性。


qq图片20200116160523.jpg

李玉旺(山东)  使命  中国画  195×178厘米  2019


三、从传统中国画语言的诠释到新媒材、新语言的创造

较上一届全国美展而言,中国画展区中的传统绘画语言的运用有了更多体现。比如获奖提名的两幅花鸟画作品,李恩成的《芳华》表现自然山野的意态,刘洋初的《花影扶疏自满庭》表现庭院花卉的情致。这两件作品都运用了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并辅以综合表现,这在以往的美展中并不多见,也反映出当代青年国画家的创作向传统绘画语言的回归。展览的作品中,勾染、青绿设色、泥金等传统技法也都有所体现。然而大多数作品更倾向于新媒材和新技法的创造,特别是在工笔画作品中,细致的制作工序与丰富的造型关系造就了新技法语言的可能,往往在观看时会发现许多作品运用独特的技法以及特殊工具、媒材。詹勇的作品《非洲在路上》,作者将人物皮肤、头发、服饰、配景动物以不同技法加以表现,而后又统一在墨色基调之中。李玉旺的作品《使命》以工笔勾染技法为主体,探索新语言,运用新手段,对于画中衣服、金属工具、器物质感区别表现。艺术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画的重要命题。此次中国画展览反映的两条路径,一条是对传统语汇、传统技法的研究运用,另一条是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这两条路都应深入下去。中国画的发展经历千年传承,形成了以笔墨为核心的绘画语言体系,这是中国画所独有的。不管中国画的形态如何延展转化,都不应该离开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方式。 

四、有关写意绘画的再讨论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次全国美展都会谈到写意绘画的缺失,都会有诸多学者呼吁加强写意精神表现。很显然,参展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写意作品很难反映出当代写意画创作的现状。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指出,由于写意绘画需要长期积累,从事创作的年轻画家很难拿出有力的作品入选展览,应吸纳具有写意画创作经验的老艺术家参加展览。确实,天津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中保留了评委特邀作品,其中不乏写意画作品。写意绘画如何表现今天的时代生活?写意绘画人才如何培养?这些直击现状的根本性话题被引发出来。实际上,在全国美展体系之外,写意画受众多、群众基础好、影响广泛,艺术院校与创作机构也不乏专于写意画创作的艺术家,写意画在中国画领域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全面体现中国画现状的全国美展上,写意不应该式微。

在此次中国画展览上,写意有两个方面的体现。纯粹的写意画是一种类型,数量不多,这是因为写意绘画很难融入主题创作的绘画体系当中。刘西洁的水墨肖像作品《蔡元培》,强调写意的笔墨形式,点厾画法中具有书写意味。另一种类型则是把写意元素转化到画面之中,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写意性,这类作品在展览中是广泛存在的。例如王珂人物画作品《都是热血儿郎》,严谨扎实的写实造型中加入了收放自如的写意表现方法。 


传统类型的写意作品并不适合表现复杂的造型关系,在主题创作中处于劣势,所以在主流的中国画大展之中很难立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全国美展在中国画创作中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写意绘画的式微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中国美术家协会有责任扭转这一局面。长远来看,中国画教学是解决写意画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要让更多年轻人通晓写意绘画价值与高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有志于写意绘画创作,才能在将来的展览中扭转颓势,将写意绘画发扬光大。



qq图片20200116160526.jpg

邱佳铭(北京)  八君子图  中国画  190×200厘米  2018


五、“抄袭”热点带动中国画创作方法的讨论

这届全国美展,“抄袭”成为一个热词,有关创作中抄袭现象的讨论也延展开来,并且上升到有关中国画创作方法的讨论。传统的创作方法中以速写收集素材,发展到依靠摄影图片来整理创作,到现在依靠投影仪打印技术复制拼贴,都成为中国画的创作手法。传统笔墨造型手段还有没有意义,必不可少吗?对于图片的参考,是不是抄袭?哪种情况可以被归为抄袭?对他人作品图示的参考、借鉴与模仿、抄袭的区别是什么?广泛的群众基础使这次讨论达到了空前热度。

尽管抄袭现象不止存在于中国画部分,但中国画展区尤为严重,甚至出现在进京作品中。抄袭现象随着现代传播方式快速便捷的推动,迅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美术家协会也迅速做出回应,表示对抄袭现象绝不姑息、严肃处理。但是,美术界对于抄袭现象缺乏相应的防范与惩戒措施,相比而言,学术界对于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惩罚力度非常大,论文查重系统与专家评议机制都日渐完善,这也是美术创作领域应该借鉴的。 

中国画的生命力非常强大,不会因为少数投机者而失去活力。中国画彰显出时代生活的正大气象,也需要充满正大气象的创作方法,少一些投机的心态,脚踏实地地去研究、去创造,这才是中国画创作的正路。

阴澍雨  本刊栏目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1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