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0/1/16 16:15:13
内容摘要:全国美展版画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版画界近几年创作的实际状况,而且,其呈现的特点很多是版画在全国美展这个线索中的老问题。观察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它仍持续地进行着本体语言的探索和积累,但也不断受到类似“新兴木刻”这样的经典形式的参照性挑战,面临着是否具备足够公共性功能的质问。
关键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版画 本体语言 公共性
2019年9月23日至10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在四川美术馆展出。本届版画展进入复评的作品共计655件,从中遴选出入选作品340件,包括进京作品40件(含获奖提名作品9件)。其中,该展区曹丹的《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和沙永汇的《金秋时代》获得了本届美展的金奖。
本届美展版画作品种类丰富、主题多样,相对于油画展区大量人物作品带来的活跃气氛,版画展更像是在进行安静的叙事。观众对这届版画作品的普遍感受是:震撼性的作品少。展览期间,四川美术馆四楼同时举办“与历史同行——神州版画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展出了李桦、古元、彦涵、力群等版画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黑白木刻,这些经典作品代表了20世纪“新兴木刻”的高峰,其实也对中国当代版画做了脉络上的溯源和参照。正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开始,版画因其社会宣传层面的重要功能,成为一个引起人们广泛重视的艺术门类。近百年来,版画家们在版画教育、版种探索以及本体语言拓展方面持续地推进着,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版画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版画现阶段的创作水平和基本状态。聚焦本届作品,整体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本体语言积累稳步提升
本届展览呈现的版画的平稳状态至少在上两届全国美展版画展上已经给人明显的感受,如第十一届美展“入选作品中也没有出现特别令人惊喜之作,因此本次版画展留下了金奖空缺的遗憾”。〔1〕第十二届美展时,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也对这种状态做了分析:“当中国社会变革迎来一个更趋理性的时代时,中国当代的版画也进入到静态的积累阶段,这是版画被社会断奶后探索自己咀嚼、选择吸纳的开始。静态积累的特征是中国版画更多地以理性的因素深入版画生命构成的本质。”〔2〕
这不免让我们反思对版画的期待是否与固化的版画史印象有关?版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就又有多少比重是出自画种的自律性迸发?当我们把促成这种艺术现象的要素剖析得更为清晰时,或许会对版画有更深入的理解。版画在几届美展表现出的沉静,体现的正是版画家们在画种本体上的纵深性探索,这意味着版画要回到重建自我叙事的轨道中。这种探索、试验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甚至会走向别处,而这过程中出现的点点闪耀之举,将会成为版画本体厚积中一块块坚固的基石。
针对本次展览,代大权列举了几大版种的占比,尤其在版种的新视象方面结合具体作品做了分析:“(曹丹的)凹版作品《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写实语言扎实强悍,凹版干刻与腐蚀所产生的肌理语言中,蕴含了时代的写意精神……徐娜的作品《上善若水——丝路文明》……细腻缜密的表达,源于被称为‘木口’的梨木横切面,因质地坚韧绵密,没有纤维纹理的干扰,而最宜深入细腻的语言叙述……丁卉的水印凸版作品《面孔九》,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印在当下新的审美意韵。画面中少女的溟沐清旷,借助了水与墨的濡染,将懵懂中的清纯与娇憨描写得令人心动……宋洪宇的黑白凸版作品《亚布力·冬》以非黑即白的语言为观者展示了亚布力充满地域特征的寒冬时日。作品如日记一般精雕细刻且条分缕析,黑与白的语言简洁单纯,画面构成整齐划一……与凹版画同为西法中用的平版画,虽然远不及中国传统的凸版历史久远,但表现品质的提升却从未间断。曹琼德是位资深的平版画家,作品《太行村庄》显示了其技法语言的成熟丰盈……”〔3〕
许多作品可以看到近些年版画家对不同版种深入的技术研究,传统版画在新的视觉体验中仍在通过其“物性”表达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容。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版画可以随时代不断进行深化和再造,这种持续性动力的促成需要艺术家的努力,尤其在本体语言积累层面。
曹丹(湖北) 阳光下的大桥浇筑 版画 150×120厘米
二、“老版区”的地域风格在延续
一些老版画基地的作品在展览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版画传统与地缘文化特征,如黑龙江、四川、江苏、云南、内蒙古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版画界出现了有代表性的地方学派,创作各有侧重,如四川的黑白版画、黑龙江北大荒的油印套色版画、江苏水印版画,此外浙江、陕西、安徽、广东、北京等地的版画也显现出了丰富的地方特色;80年代又出现了新的版画群体,如云南版画、贵州版画、江西版画等;90年代,有的群体已经解体,群体性版画的影响也越来越淡漠了。〔4〕可以说,地缘性创作是版画发展中的历史性现象,它为地区版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少优秀作品出自老版区的创作者之手,黑龙江艺术家沙永汇的作品《金秋时代》就获得了本届美展金奖。这幅作品不完全是历史主题的描绘,画中老“北大荒”的开垦者再次回到东北让我们一同看到了现代化的“北大荒”,形成了一种历史对话,从而突显了“北大荒”的时代变化,确是一种巧妙的处理方式。
对于“老版区”的艺术家来说,要在传统积累中向前走,而不是向后退。向后退意味着对老版区历史风格的再现性模仿。在当前以独立创作为主流的版画界,“老版区”地域风格延续的意义应该更多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继承方面。这届版画展区,不少作品使人一眼就能看出老版区传统风格的痕迹,甚至可以发现地域与题材的规律性对应关系,如黑龙江——钢铁、寒冷,内蒙古——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云南——丰收、歌舞等。为此,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也在研讨会中提到“要警惕类型化的、地域类型表现过于集中的现象”。
关于类型化的表达,组画与符号挪用也是这届版画作品两个较为突出的倾向。
展览中的组画分为几种类型:人物头像的等大排列、主题场景的等大排列、肌理痕迹的等大排列、相关物象叙事性等大排列……组画其实是一种并不时尚的表现手法,等大排列的形式感可以使许多难以相容的画面得到协调,也可以起到强化视觉注意或展开多重叙事的效果。并非说组画作品一定不好,而是当等大排布的手法沦为一种“流行公式”的时候,作者可以有意地对此做出回避。符号化是当代创作中的老问题了,它往往依靠图像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稳定关系带来意义的定型化,其意图在于清晰的宣讲效果或方便作者进行“漫无边际”的社会、文化阐释。此外,这种方式往往体现于艺术家对各种符号的简单拼凑,以此掩盖自己表达语法上的贫乏。从本次展览来看,作者把一些符号,如著名场景中的标志、富有寓意的动物、象征性的物品放在一起,由于各种符号脱离各自语境堆积在一起,此类作品往往给人一种超现实之感。其中还有不少作品趋于一种怪诞风,怪诞符号的挪用如果用意不明,会导致作品的意图走向虚无。
沙永汇(黑龙江) 金秋时代 版画 157×117厘米
三、用新眼光代替想象
跟目前全国美展整体的创作氛围相关,本届版画展能明显看到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尤其是城市建设、技术变革等母题,描绘建设者、建设场景及国家重要成就,体现出版画家对正在发生变化的时代有着敏锐的观察和较深的体会。如曹丹的《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罗贵荣的《时间·时间》、马力平和石旭的《钢骨铁筋》等都是对城市新进程中人和物的表现;张辉的《向光注视组画》更是抓住了如今人与屏幕的“亲密”关系,以此突出人的一种非常真实、普遍的状态。其中,作品获得本届美展金奖的作者曹丹在研讨会中谈到,如今的版画教学,现实主义并不是主流,但他认为版画是应该承载社会责任的,所以他从现实出发去创作,在保留版画性的同时,也希望有一些突破。确实,对现实的关注需要艺术家的主动性意识,而且要在这种意识的前提下,以更具刺破性的新眼光切入现实问题深处进行创作。
对现实的关注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不过也有一些作品对时代的记录过于浅白。比如为了迎合重大主题使绘画变成了简单图解,或者对代表时代成就的事物进行照相机般的精细摹绘;许多“日常一角”没有进入深层的意义指向,仅仅是加上了一些氛围,似乎阳光、夜幕、雨雪笼罩在哪里都可以形成一幅作品。
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些永恒性主题和对象,如亲情和少数民族、劳动人民,也应该以今天的眼光加以观照,呈现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新感受、新表达。如果没有,这种创作就是陈旧的。为什么那么多作者会平铺直叙地复制这些“过时”的图像?对于这种现象,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想象,是作者对优秀作品的想象,对全国美展的想象,而忘了去张扬作为独特个体的真实的思想。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在研讨会上说:“我们对历史的看法,不同的时代有差异,不同时代的人面对历史时,做出反应是很必要的,通过自己的创作,去见证历史,从而透视历史的真相,接近历史的真实。”
张辉(福建) 向光注视组画 版画 97×120厘米
四、凸显版画的公共性优势
展览中许多作品有向其他画种靠近的现象,这种努力让版画在技术上得到了突破,但让它去完成其他艺术门类擅长的视觉效果,模仿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表现力,似乎意义不大。这个问题促使我们追问,对于艺术本体语言及表达能力来说,版画的特殊性和优势是什么?例如王林强调现代公共性的发挥恰恰是版画的生命力所在,要使版画走向公共性,不要用版画的边界去限制版画。版画从诞生之初便与图像的公共传播有着不解之缘,从公众对版画作品的反馈来看,是期待版画能够像20世纪初期的抗战木刻那样具有深入现实问题深处表达鲜明态度的力量。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参与是版画的优势和传统,但不是回到对某种图像样式的模仿,而是继承那种穿刺现实的动作,希望它能与现实继续保持这种紧密的、先锋性的互动。
全国美展将各个画种的优秀作品在同一时期推出,似乎容易让人们进行一种横向的比较。其实,每个画种走到今天都各自经历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对版画而言,本体语言与公共性似乎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两个核心话题,它们值得艺术家们为此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希望五年后的版画作品又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注释:
〔1〕王红媛《时代感的丰富呈现——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版画展述评》,《美术观察》2009年第11期。
〔2〕代大权《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凸显的版画当代面貌》,《美术》2014年第12期。
〔3〕代大权《新版画辉映新时代——浅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4日。
〔4〕参考王琦《回顾与前瞻》,《美术》2001年第1期。
缑梦媛 本刊栏目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