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专题作品

专题相关资讯

专题总览 > 专题资讯 >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窑洞中的灯光》作品说明和创作谈

窑洞中的灯光

作者:邵亚川 油画 266.6cm×300cm 2018年

作品说明: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1943年3月16日,毛泽东提出中央直属机关干部要“读马、恩、列、斯的四十本书”;1944年3月5日,毛泽东提出“中央指定读五本理论书”;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强调要熟读五本马列主义的书。

 

创作谈: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作品展览的选题中,我选择了《延安窑洞的灯光》,希望通过这幅油画作品诠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创作草图

  追根溯源,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的领导人李大钊等人就提出过,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并未形成深刻、完整、统一的共识,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遵义会议,能够坐下来研究这个问题是在红军到达陕北后,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开始了哲学理论的研究。

  我当时在构思这幅画的初稿时,画面中还是大家熟知的延安领导人物围坐在一起学习讨论的场景,在第一次召开草图观摩工作会时,党史专家描述了延安哲学小组成立的情景,我觉得很有道理,更加贴近这次纪念活动的主题,丰富了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所以,我查看了许多有关延安革命方面的资料,意外发现当时围坐在毛泽东身边研究哲学问题的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涌入革命圣地的20岁出头的年轻学者,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艾思奇,那时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哲学学者,出版了《大众哲学》等著作,毛泽东很看重他,根据郭化若、莫文骅的回忆,1938年9月,毛泽东邀请他俩和许光达、陈伯钧、萧劲光、萧克、何思敬、艾思奇等十余人招开学术座谈会,采取的方法是每天早晨自学,每周讨论一次,晚上七八点开始,持续到深夜一二点,艾思奇和培元先讲,然后讨论,毛泽东到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最初理解这是很学术的理论研讨),毛泽东自己对哲学的研究,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还号召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一些研究哲学的团体和学习小组,并安排学者们做多种类型的演讲,并发表于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中国文化》月刊,《八路军军政杂志》和《解放日报》,通过“媒体”辐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朱德在延安召开的学习大会上指出,我们是跟着延安走的,这里学什么,我们那里也学什么。在抗日前线,许多干部都能把哲学上的原理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延安窑洞的灯光》这题目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延安窑洞微弱的灯光,照在革命前辈的面庞上,照亮了延安的宝塔山、延河水,照亮了他们未雨绸缪的新中国蓝图。基于这样的理解,在画面上突出表现了煤油灯光,加强了桌面——横线,核心人物毛泽东——竖线,以及最具有窑洞特征的——弧线的构成关系;在人物表现上,具体刻画了毛泽东、朱德和艾思奇,他们的形象都以当时的照片作为参照,用写实的绘画手法、生动的表现形式,尽可能让观众走近这个窑洞,站在他们的身边。

网站地图